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純粹初心 成就台灣真實紀錄:齊柏林 

Costco會員齊柏林,從事空中拍攝近30年,三年前完成台灣首部以高空攝影來記述這片土地真實面貌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期間引發了國內外廣大迴響,而這部片的影響力,時至今日仍如漣漪一般擴散,從台灣這片土地到國際之間。

創作有時候是一條孤獨的路途,而齊柏林選擇了高空拍攝,其中的艱辛歷程更是外人難以想像,但他自認幸運,一直以來都獲得許多人的支持。從求學時期就對攝影傾心的齊柏林,畢業後曾一度從事商業攝影工作,到後來進入公職,又在自己即將邁進知天命的年紀時,放棄了優渥的退休金,一頭鑽進高空影片拍攝的世界,傾盡一身所有去成就《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而在這另類拼命三郎的背後,其出發點卻單純如一:從空中認識自己的家園,為這片土地留下紀錄。

攝影,改變了他的一生
就讀高工時期便發現攝影是自己興趣的齊柏林,當時就很喜歡拍照,也買書自學,還會去租暗房洗照片等,很早就將攝影嗜好培養成技術類工作。不過,回憶起初入社會的時候,齊柏林說了:「我是技職教育出生,剛出社會時非常惶恐,因多數公司都會先看你的學歷。但我很幸運的是,我常去參加各種攝影比賽,也經常得到第一名,讓我從攝影裡找到自信,這點非常重要。」而這份自信,便成為他心底篤定的根基,像是風向球一樣,指引著他未來的路。

當時是民國77年,與多數人一樣,他多方去嘗試金融類工作,但又不得其門而入,後來便去應徵攝影助理,是天份與努力為他加乘,半年後便被拔擢為攝影師,因拍攝主題多元,也是這個時期開啟了他空拍的契機。晨昏顛倒的生活,讓傳統公務員的父母很不習慣外,他自己也在擁擠的工作排程中,忽略了攝影的樂趣。因而在兩年後,為了安父母的心,在房地產最發達、商業攝影正要蓬勃發展的年代,他報考了公職。

進入公職,齊柏林起初只負責例行性事務,在閒暇之餘才進行空拍相關業務。他說:「我把空中攝影當成是自己要做的事情,其緣由十分簡單,我從空中才開始認識自己的家園,而這片土地,是我們在地面上無法一窺全貌的,但飛到空中後,全都一目瞭然。」而即使空中拍攝要面臨的挑戰與風險,遠遠超過一般人想像,有懼高症的齊柏林,卻仍舊熱愛無比,曾經幾度告誡自己不要再飛了,但每天早上又忍不住要看全台的天氣預測,天氣一好,就又有想拍攝的衝動。齊柏林笑著解釋:「我一直覺得記錄是很有意義的事,最初就設定要讓大家在50年後看見這些照片,因為紀錄是一代傳一代的接續,尤其是為自己的土地作紀錄,更是竭盡全力去做。」

天災,成了關鍵決定
在某機緣下,看過國外的空拍影片與畫面後,齊柏林發覺平面空拍已無法滿足他對攝影的追求,但礙於國內並沒有這樣的資源,這個追求就成了種子,埋在他心裡。而曾經在20032004年舉辦全台最大型攝影展的他,也常受邀到各大專院校演講,從中他發現其實多數人並不認識台灣,這個環境發生了什麼質變,哪些地方需要被關心,大家都不知道,而更令他憂心的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多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在台上演講著,學生在台下打瞌睡。提及當時,齊柏林說「聽眾在睡覺,對演講者來說是很挫敗的事,但也因而引發我去思考,意識到大家接受訊息的來源已經改變,大家開始會看視頻,不見得要再靠書本或演講,是這樣開啟了我拍紀錄片的計畫。」

但礙於公務員身份無法拍攝紀錄片、考量到再沒幾年就可以退休領終身俸,還有這看似冷門不賣座的題材等理由,都對著他潑冷水。直到20097月,在他拍攝意念最強烈的時候,他一次投入了300萬的積蓄,從國外租借空中攝影設備,用三天的時間把台灣繞了一圈,飛行30小時,拍攝1000分鐘的素材。齊柏林說:「當時覺得這樣就可以拍攝《看見台灣》了,但後來發現,全部只能剪出一段5分鐘的短片,因為不了解紀錄片的內涵,加上不會剪輯,拍出來的東西很漂亮卻缺乏深度,覺得非常痛苦!」

沒想到,時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台灣遇上了嚴重的莫拉克風災,齊柏林在第一時間飛進災區,卻發現自己在一個月前拍到的美麗台灣,一個月後就這樣破碎了。空拍這麼多年來,他第一次在飛機上掉下眼淚,他說:「美麗的風景是台灣最大的驕傲,但觸目所及都是密密麻痲的土石流,都是被摧殘與破壞的景像,我覺得這真的要讓大家知道,不能再等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紀錄片。」原先整整猶豫掙扎了一年的時間,齊柏林終於在此刻作下了決定,辭去公職,投入紀錄片的拍攝。

時間,蘊釀出新的迴響
有了第一次試拍失敗的經驗之後,他這次決定先做足功課,一一拜訪業界的傑出導演與製片等,期望能夠從中補足拍攝的知識。但高空攝影與電影截然不同,沒有腳本外,還必須在機艙的狹小空間中,身兼導演與攝影師等身份,甚至許多畫面只有一次的拍攝機會。因此,他再度拿出自學的精神與毅力,花了約100小時的飛行時數去熟悉整個空拍系統的拍攝與運鏡模式。100小時飛行時數意謂著什麼呢? 除了冗長的拍攝時間外,還代表著900萬的直升機租賃費用,等同於在開拍前,他就先繳了高昂的學費,對於攝影抱有高標準的齊柏林,以理所當然的口吻解釋說:「當時拍的時候就決定不只拍給一般人看,更要獲得同業的肯定。」

背後這些看不見的堅持與付出,讓《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在國內外造成轟動。原先只是齊柏林基於個人對於土地的情感與使命感,想為現在的台灣留下樣貌所做的一件事,卻在國內引發更多人積極去認識這片家園與土地,進而投入環境保育等相關工作;許多學校也將此片列入必看紀錄片之一,對此齊柏林說:「在未來的510年後,等這些孩子們長大了,會更懂得珍惜與守護這片土地,這就是這部影片最深遠的影響力。」

剎那,記錄下歷史的軌跡
許多人在欣賞完《看見台灣》後,便引頸期盼續集的誕生,而在構思著續集的架構與內容時,齊柏林再度與掙扎照面,他面帶難色地說道:「《看見台灣》是我經過長時間拍攝與觀察這片土地,很自然純粹所剪出來的影片,但續集對我來說就有難度,因為前面的這個成績成了一個門檻,想超越卻又覺得不太可能。所以最終,我想還是要回到初心。」對他來說,原先1.5小時的影片時間,的確很難將台灣的環境議題講得清楚,但當《看見台灣》到世界各地去放映的時候,許多人給他的鼓勵與回饋,更讓他相信環境議題無國界,要從區域性來看。

因此,就台灣地理位置為東亞區重要樞紐來說,齊柏林認為我們需要與鄰近國家的議題進行交流。《看見台灣》續集除了將講述這座島嶼的生成、台灣人遷徙的歷史與環境議題外,也會將這個區域現在的實際案例記錄下來,並同時借鏡其他國家的作法。三年來隨著巡演繞了世界多國的齊柏林得到了一個心得:「原來全世界的人都在關心環境議題,而其實台灣的垃圾分類作得非常好,都受到國外的讚譽,也希望能夠透過影片去行銷台灣,讓世界更多地方來認識台灣。」目前新片的整體架構已大致完成,預計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開始拍攝。
而除了續集開拍的這個計畫,關於未來,齊柏林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將他空拍台灣近30年的照片建置成「愛台灣吧itaiwan8.com」線上空拍影像資料庫,從早期的幻燈片到後來的數位影像,初估便約有70萬張之多,他說:「以前,只想著這些照片因為時間所產生的歷史價值,但這兩年在跑世界巡迴時,就覺得可以把影像整理起來,讓更多人看到這20幾年來不同年代的變化。」目前資料庫已建置約一萬張數位影像,已於月份正式上線,全網站採中英對照,跨國界也跨語言,正如齊柏林所說:「按下快門的剎那,就變成歷史的紀錄了。」而這個網站,便是讓全世界的人,一同見證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進程。

採訪撰文:鄭蕙質、攝影:陳忠正
此篇文章刊載於The Costco Connection No. 16  Cover Story (2016)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美好生活的必需 有滋有味的香醇構成

如果說美好生活的構成是來自各類必需品的堆疊,那擁有享受一杯醇厚回甘咖啡的自由,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點要素,因為在這個追求生活態度的時代,咖啡已是日常必須的存在,在每一個街角巷弄之間,僅需一個轉彎的距離,就可立即品啜,那足以喚醒靈魂的甘甜滋味。

有一種幸福很簡單,就是每天早晨在咖啡香氣中醒來,讓人充足精神,踏實邁出生活的第一步,而這能夠為美好生活加分的咖啡香氣,可是來自南北緯25度的絕妙好物,帶有熱帶溫暖質地。只是,喝咖啡可講究情感,單純來說,你若認真對他,他便還你最美妙滋味,如仔細呵護每一粒新鮮生豆即是一種體貼,以來自世界三大產地的咖啡豆為例,透過非水洗式處理法的巴西,就能為你保留其如紅酒一般迷人的深度風味;或是採用水洗式處理法的哥倫比亞與瓜地馬拉,則得以忠實留下原豆香氣,確保在你舌尖雙頰散出如白酒般果酸清香;還有一種對咖啡的珍惜,便是將咖啡分別烘培,悉心地讓不同產地的咖啡豆專心成就獨特風味,然後在烘焙同時以-2oC急速冷卻,絕不讓你錯過一絲迷人香氣。

而咖啡的魅力來自豐富歷練,一杯美好動人的咖啡,可是經由無數人的辛勤汗水所堆疊,從種植、採收、選豆、烘焙、杯測,到最後的研磨沖煮,每一個環節都少不了堅持,並且為了追求色、香、味俱全,更需要精明的味蕾與嗅覺作保證,這才讓一顆顆純然的咖啡豆,在每一雙負有重任的掌心傳遞之間,變成一杯杯層次豐富又香氣迷人的美好咖啡,這便是咖啡恆久動人與歷久彌新的秘訣。

啜飲咖啡的時光,也是品飲心情的片刻,因為熟知一杯香醇咖啡所能帶給生活的滋潤,Let's CaféUCC攜手,從產地到每一杯全家Let's Café,都堅持以專業為基礎,用好咖啡給品飲者一種日常生活裡的幸福,用心提供那每一杯美好生活的必需。



撰文:鄭蕙質、攝影:石吉弘 
本文刊登於小日子雜誌 / 全家 Let's Cafe 廣編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三明治也瘋狂

當跳脫出以往的固定內容及相關搭配之後,對於三明治,我們能夠擁有那些選擇?從特製帕尼尼到酥脆布里歐,從美國龍蝦到台灣滷肉,這些店家將他們的創意巧思融入了三明治的世界裡,像是一股令人著迷的絢目色彩,將人引領至三明治的狂想世界中。 

提到三明治,多數人不外乎會先聯想到類似早午餐之類的簡便餐點,或是出外野餐的方便首選,而製作一份三明治,大約就是在吐司間搭配上生菜、煎蛋與肉片等,便可一舉囊括美味與營養,簡單又省時。不過,以下這三間餐廳,則是跳脫出一般人對於三明治的想像,有以打造各式帕尼尼三明治為目標的「日嚐Deli77」、以美國東岸龍蝦為主要餡料的「The Lobster Bar」、還有融合台式料理創意的「Yum Yum Deli」,其各別的創意與特色口感,無論您是三明治的愛好者或是喜歡嚐鮮的美食饕客,都可從中體驗到三明治世界的創舉新滋味。

日嚐Deli77
每日都可品嚐的鮮滋味
成立有六年之久、座落於台中市美村路的「日嚐Deli77」,是台中市唯一一間專賣帕尼尼三明治的餐廳,最初的創始者是一對從事設計行業的好朋友,兩人決定在邁進而立之年前,去探索與開創關於自己與事業之間的各種可能性,因而決定以「在喜歡的地方和喜歡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為核心概念,來開立一間小店。在這間店裡,他們推出自己熱愛的帕尼尼三明治,初成立時就研發出16種不同口味,同時他們也在店裡保留了一個空間免費提供給藝術創作人,讓大家可以在這裡辦各類型展覽,而在展與展之間的空檔,他們會邀請音樂人來店裡舉辦小型演唱會,讓空間經由各界元素的激盪,塑造出複合體質的「日嚐Deli77」。

之所以取名為日嚐,取其義便是希望店裡所提供的餐點,都是每天可以品嚐的食物,所以特別講究食材的新鮮度,生鮮蔬菜類皆是每日進貨。有別於多數帕尼尼皆是使用拖鞋麵包,日嚐所使用的吐司,則是經過長時間研發,混合胚芽與小麥,採介於厚片與一般吐司之間的厚度,店裡目前提供有甜與鹹超過二十種口味的帕尼尼,其中有三款帕尼尼,不僅熱銷還別具特色。首先是主打美式口味的熱銷款─「田納西恰恰恰」,使用花生醬作為基底,再加上培根、生菜與火腿,吃起來就像是美式漢堡的口感,但多了花生醬的介入,以其甜味提煉出培根與火腿的鹹意之後,再加上起司遇熱融化所加乘的奶香味,整體鹹甜合一,口感豐富,每一口都讓人想再多嚼兩口,才捨得吞入胃裡去。

再來則是招牌「日嚐最樂嘉年華」,為全店用料最豐富的帕尼尼,使用材料包括以迷迭香炒過的雞肉、火腿與培根三種肉類,再加上香菇、甜椒、洋蔥與九層塔,最後以黑橄欖醬為底襯,嚐起來頗有墨西哥Taco捲餅的態勢,入口清爽卻又層次多變,再論其扎實的內餡,絕對是大份量愛好者的美妙福音!而說到「薯條牛肉起司」這道常讓人誤會是薯條另配的帕尼尼,則是將薯條與煙燻胡椒牛肉切片,佐上最對味的蜂蜜芥末黃醬與番茄醬,一起夾入吐司送進烤箱,所以咬下的每一口都有鬆爽的薯條夾帶,是喜愛薯條者不能錯過的一道創意帕尼尼。不過,除了以上三款,店裡的口味還囊括有培根、雞肉、臘腸、牛肉與素食等,無論偏好哪種類別,相信到這裡都會找到自己的喜愛的那一味!

日嚐固定每年會更新一次菜單,在去年三月小幅度更新內裝之後,為因應大眾對於七分飽輕食概念的重視,店裡開始推出木碗沙拉,像是結合超過6種蔬果與雞肉的「迷迭香雞腿排蔬菜木碗沙拉」,便是店內主打推薦,廣受女性顧客的歡迎。而對於即將來到的炎夏,也很合適點上一杯使用法國進口果泥所製成的紅醋栗果泥冰沙,那酸甜滋味特別能為人消去暑氣。

The Lobster Bar
正宗美式東岸風
位於大安路上的The Lobster Bar,為全台龍蝦三明治堡的始祖,不過,若要追溯龍蝦堡的故事背景,則要談到美國波士頓與緬因州這兩處龍蝦產地。在當地,龍蝦於補獲之後,僅有通過品質核可的優質款得以外銷,至於那些無法外銷出去的龍蝦,當地人則發揮創意,在熱狗裡塞滿龍蝦肉,自此成就了一款東部平民美食,而隨著外銷龍蝦進一步觸及美國西岸與歐洲,也讓更多人得以享受龍蝦三明治堡的獨特美味。因此,The Lobster Bar創辦人在從美國洛杉磯返台、決定投入餐飲業之後,即開始研究台灣的餐飲市場與大眾喜好,發現海鮮與優質食材對於人們具有絕高的吸引力,便花了八個多月的時間與國外廠商洽談,確定龍蝦的貨源與品質皆受到保障後,The Lobster Bar自此誕生於台北。

所以,論及The Lobster Bar的招牌,自然非「龍蝦三明治堡」 莫屬,此款三明治內餡採用了加拿大野生龍蝦肉,將龍蝦汆燙之後冰鎮,保留其鮮甜Q彈的口感,再搭配上主廚的特調美乃滋醬與特殊香料,甫入口,就可馬上品嚐到龍蝦獨有的稚嫩香甜,而此三明治所採用的奶油布里歐麵包,則是主廚以法國冠軍麵粉調和獨到奶油份量所特別製作的,在煎過之後會散發出份外迷人的奶油香氣,讓整份三明治除了富含嚼勁外,唇齒之間都會留有一股蜂蜜清香。
另一款於今年三月甫推出的「奶油龍蝦三明治堡」,則是為了滿足台灣人喜好熱食所開創的新菜單,此款三明治是以澄清奶油翻炒龍蝦,佐以洋蔥、芹菜碎末與白酒爆炒,同樣是搭配酥熱的布里歐麵包,不同的是由內到外皆溫熱合宜,讓龍蝦與奶油徹底相融,帶給人驚豔的滿足感。還有搭配三明治、現點現壓現炸的薯條,省去了多餘的調味,趁熱吃,能享受到來自田野間自然的粗獷滋味。

除了三明治之外,The Lobster Bar還有一道主廚私心推薦的小點──「德國黑啤豬腳串」。原來主廚自己非常喜愛德國豬腳,但每次可能點完一整份就飽了,很難再有空間享受其他美食,因而突發奇想把德國豬腳做成串燒,搭配上自製酸菜,一次即可享受多重美食,滿足口腹之慾!對於喜愛甜品的人,則可試試店裡人氣飲品─「無敵奶茶」,奶茶上有經過噴槍烤過的黑糖,因而在品飲到滑順奶茶前,上唇會先嚐到酥脆的焦糖滋味,那調和罌粟花的伯爵奶茶才會接著落入喉頭,帶給人些微酥麻的不凡滋味,此時追趁咬上一口炙烤過的棉花糖,那無敵的甜蜜,讓世界頓時閃亮無比。

The Lobster Bar未來計畫每一季都會為內部進行微裝修,為顧客創造新鮮感受,在菜單部份也會針對季節推出特色菜單,各類酒精性/非酒精性飲品更是選擇多樣,對於喜好體驗創新菜色搭配調酒品飲的人來說,The Lobster BarCheck List中不可缺席的一個選項!

Yum Yum Deli
台美交鋒 烤乳酪三明治
Life is better with a grilled cheese. 人生因烤乳酪三明治而更為美好。」是台北東區Yum Yum Deli之所以誕生的重要動力。店主人從小就喜歡吃外婆烹煮的焢肉與排骨,而後到紐約念書更是愛上了烤乳酪三明治,便思索著如何將這兩樣美味結合。在經過一年多與外婆一起試菜的歷程,將台式排骨與滷肉等一一融入以乳酪為核心的三明治裡,成功研發出令人一試難忘的中西合併版烤乳酪三明治,當你來到Yum Yum Deli,無論想嘗試那一味,標準美國風或是傳統台灣味,那份量及口感,想必都能滿足你的胃!

其中,店裡最受歡迎的一道前菜,以「蒜苗香腸起司薯條」拿下榜首,概念取自於過年時節與家常菜中常吃到的蒜苗炒香腸,使用切達起司與蒜苗大火快炒之後,淋在薯條上,再放上炸過的香腸,這讓人全然想不到的組合,卻在舌尖型塑出美好的平衡滋味,濃厚蒜香融合在起司的溫潤之中,搭配上酥香薯條,整個一口接著一口難以停手!而取自外婆獨家配方所製作的「炸排骨乳酪三明治」與「yum yum 滷肉乳酪三明治」;其道地台式炸排骨搭配上比利時、瑪茲瑞拉與捷克起司,口感層次立現之外,入口就吃到濃郁的起司奶香,而那排骨滋潤的辛香氣息在生菜的清爽調和之後,整份口感滋味可說是恰到好處。

另外,使用法式吐司的「yum yum 滷肉乳酪三明治」,則是先將吐司浸泡在帕馬森起司中約3~4個小時,再將以鐵板煎過的傳統台式滷肉切塊,淋在吐司上,最後加上一顆水波蛋,完整重口味版本,因此使用上酸奶與香菜,緩和整份三明治的濃厚。第一口,味蕾會先讓入味十足的滷肉、起司奶香與柔嫩吐司三重奏給征服,下一刀將水波蛋切破,那金黃蛋液便完整地將滷肉風味推上巔峰,千萬可別一不注意就忽略了隱藏其中的花生醬,這甜鹹交錯的味道,可是打造身心滿足的重點要訣啊!

Yum Yum Deli,迎接夏天的最佳良方即是奶昔與冰沙了,以Cream Cheese參和冰淇淋所製成的「檸檬起司蛋糕奶昔」,喝起來就如同在品嚐液態的起司蛋糕,冰涼之間還能吃到塊狀起司;還有「香蕉草莓起司冰沙」,酸酸甜甜搭配上Cream Cheese的奶香,非常適合夏天,在選用美妙的乳酪三明治時,來上一杯清涼暢快的飲品,保證跟煩心事說再見,臉上笑容立現。






撰文:鄭蕙質、攝影:石吉弘、劉威震、盧大中

本文刊登於 CMI 雜誌 




指尖難忘的甜蜜滋味

甜點,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安慰劑,百百種的心情,無論是錦上添花,或是雪中送炭,都能在一份令人難忘甜點的點綴下,感受到生命無比燦爛的火花。

在各式各樣的餐點選項中,甜點,一直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無論是餐後一份甜點才覺得完美,或是佐以各種心情氛圍,它總有一種魔力,任誰都難以抗拒。隨著時代的演進,甜點的誘人之處也已從其外貌轉至其內裡,更別說從高卡路里進階至天然好吃難以自己,不過,即使選擇變多了,但能夠吃在口中,化入心裡的,都省不去甜點主廚對於食材的那一份心意。

盛夏的悠閒:沁夏花園
暑氣正盛的夏日午後,多麼適合約上三五好友,在城市裡尋覓一處花園秘境,與好友閒話生活點滴,讓滿園綠意與豐富的午茶點心,為身心帶來沁涼滋潤。台北西華飯店的Toscana義大利餐廳,今年夏日特別推出有「沁夏花園」夏季午茶,運用台灣當季盛產的各式水果為主角,再佐以主廚的創意巧思,以分子料理手法呈現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與味覺體驗,打造夏季南洋風情。

夏季午茶的甜點總共有五款,為了能夠充份感受每一款甜點的特色滋味,主廚特別建議先從「漂流沁瓜」開始品嚐,這是採用鮮美西瓜汁所製作而成的剔透果凍,搭配上薄荷葉與童心十足的跳跳糖,一入口,西瓜的鮮甜、薄荷的清涼與跳跳糖的刺激,就像是晨起的初啼,輕柔有力地喚醒舌尖每一個細胞,舒服地留下一抹清甜。接著享用「酪園蕉心」,整款使用新鮮檸檬汁作為基底,一方混以香蕉製成香蕉脆餅,另一方則結合新鮮酪梨細打成酪梨醬,兩兩沾著吃,一時之間還體會不出是何滋味,但再細細酌磨之後,就可嚐到每一種水果的層次與口感,而檸檬更是恰到好處的調和了酪梨本身的生澀味,很是特別。

而略顯紫紅色澤、採分子料理手法所製作的「迴轉瑰香塔」,是運用玫瑰荔枝果泥與覆盆子果泥所做成的果凍,透過冰水定型,製成細長的麵條狀,一圈一圈圍繞著內餡堆疊而成一座小塔,整體口感滑嫩之外,玫瑰交織覆盆子的香氣更是盈滿齒頰,而以奶油乳酪、牛奶及白巧力作成的內餡,則是在香氣散去之前,化成淡雅的奶香,結束在一種微微的滿足感中,兩者相襯相融,帶來情感與味覺層面的享受。

最後兩樣甜點,分別為「月見金磚池」與「碎金冰蝕」。 月見金磚池之所以要放在這時間點享用,原因無他,完全就是要讓豐美的芒果獨占味蕾,若是先嚐了這一味,那其他幾份甜點可就吃虧了。使用當季芒果製成的濃厚果漿,再次運用分子料理手法,做成神似蛋黃的芒果球,只消叉子的尖端輕觸,那澄黃如盛日的芒果果漿便流溢而出,而底部所搭配的白乳酪與新鮮芒果磚,則恰好消融掉果漿的綿膩,只在口中留下迷人的芒果香氣,酸甜相間又不略清爽,為這套夏季午茶做了最完美的詮釋。

不過,碎金冰蝕才是最精彩的部份,那桌邊火燄秀,就像魔術一樣,定是要人目不轉睛地看著誘人的新鮮芒果、鳳梨丁與雪白椰子冰淇淋三大主角,在火燄的包覆下,盈出醉人橙酒香,甫入口,只能顧著在嘴中品嚐果香與酒香交錯的美好,炎夏的酷熱?早已忘在九霄雲外了。而除了甜點之外,這套午茶套餐還包含有豐富鹹點,鹹甜閒恬,許人一個滿足愜意的午后時光。


分享的甜蜜:法朋
以日本為學習對象的法朋(Le Ruban Pâtisserie),主廚在創立初始赴日考察時,發現當地有許多社區型的甜點店,以非常精美完善的外帶包裝,鼓勵客人在店裡挑選甜點,再帶回家與全家老小一同享用,讓甜點的美好延續到家庭之中。相形之下,台灣多數甜點店則以咖啡廳為主要服務性質,因此,法朋便決定以「共享」為核心概念,希望每一位走進店裡的客人,都能將美味的甜點與親友共享。也因為是以家人為出發點,安全便成為第一考量,法朋所使用的原物料食材皆講求優質與天然,以台灣當季食材為甜點創作主材,成立四年多以來,認真落實安全、美味、季節性與家庭等四大基礎,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起堅實的信任感。

只要提到法朋,許多人首先會想到老奶奶檸檬蛋糕。原來,那是某年主廚到法國考察時,遇到一位老奶奶以自己烘烤的蛋糕招待他們,未料到這一嚐之下驚豔非常,更進一步帶給主廚新的啟發,深覺如此簡單的東西怎麼可以這麼好吃,因而回到台灣後,便研發出法朋自己的檸檬蛋糕。不過,簡單與美味並非是等號關係,成功連結兩者的是過人的品質,非常重視品質的法朋,在整份蛋糕上使用了大量無毒檸檬的外皮與汁液,只為了仔細製成這一份濕潤又爽口、充滿檸檬清新香氣的常溫蛋糕,那淡雅奶香參和著自然檸檬酸味,任何時候來上一塊,無論心情好壞,都像是被滋潤了一番,感受到微溫的幸福。

這裡每一樣甜點的製作過程都很不簡單,但是希望每一位客人都可以簡單享用最美味的甜點。以季節為主軸推出商品的法朋,其季節限定甜點是熟客們必買的選項,像是夏季的芒果塔、芒果捲、八月的水蜜桃捲等,都極其熱門搶手。還有伯爵茶22階,總共使用約60層的可麗餅皮,每一層皆控制在0.2公分的厚度,再搭配上馬斯卡邦(Mascarpone)的奶餡與瑪黑伯爵茶,在那結實的蛋糕外表下,深深藏著不外露的醇美滋味,那豐厚的伯爵香氣,能夠高雅地包攬味蕾所有體會。

深受OL歡迎的還有洋甘菊葡萄果凍,內餡運用了白酒以及新鮮巨峰葡萄來做成洋甘菊凍,整體甜度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且口感輕柔爽朗,帶有蜂蜜的清香還有葡萄的微酸滋味,或許單層可分別吃到每一種食材的特色,但建議跟底層的優格奶餡一起享用,更能完整體驗整體口感。法朋的用心與細心,在每一道甜點的細節處都可體現,而法朋的美味,則歡迎每一位到來的訪客,與親友家人一起分享,讓那滋味,營造出相聚的溫暖時光。


和諧的滋味:藍秋
座落於士林巷弄中的藍秋,建築外觀是一間超過四十年的老房子,最初是附屬於以手作、咖啡與甜點為三大主線的天母Zabu複合式餐廳之下,後來為了專心製作甜點,而另外尋覓了一個空間,成立了「藍秋」。

在甜點的製作上,藍秋講求層次單純,期望用食材本身的味道來傳達甜點的美好滋味,並且要讓人在這裡吃到與外面不同的風格,這出發點或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他們透過用心與堅持,塑造出藍秋自己的獨特性:一種平易近人的親切感,還有像是家的味道。以近乎台式鹹派的鄉村田園鹹派為例,分別有原味、咖哩與味噌三種口味,有別於多數使用大量起司與奶類製品的作法,藍秋的鹹派用上了大量的蔬菜,像是花椰菜、玉米筍、菇類及番茄等,接著在底部襯以炒碎豬肉,僅僅以少量的鮮奶油、蛋與鹽巴來提味,而且蔬菜的脆口與甜度在製作的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曾經有客人回饋說,覺得自己像吃了一頓美味的飯。果不其然,經過烘烤的鹹派,先是讓整個空間盈滿了派皮的奶香,還未見到本尊便已垂涎三尺,那蔬菜與咖哩相輔相成的滋味,即使咀嚼多遍仍舊還不忍嚥下。

藍秋非常講究食材本身的味道,還有甜點整體的和諧性,主配角分明卻又都不搶戲,而且全數不含蘇打粉與發泡粉,讓人吃到好吃的原味。平時也會盡可能拜訪產地,從深入了解食材來源,來找到健康又口味獨特的食材。像是使用牛奶、檸檬、餅乾與Cream Cheese四種原料所製成的生起司蛋糕,最大的特色便是不膩口,為了打造心目中完美的生起司蛋糕,藍秋使用了台灣所製作的乳酪,因其比例與濃郁度皆各有其特色,份外地清爽順口,而底層的餅乾則特別選用燕麥餅。生起司入口時還帶有果凍的Q彈質地,而燕麥則特別有嚼勁,香氣與口感皆留予人深刻印象。

其實,許多簡單,背後都藏有很多不簡單。像藍秋的蘋果派,從煮焦糖開始,自己熬煮內餡,將蘋果切塊以大火熬煮,藉此保留顆粒的同時也創造出適度的濃稠醬感,並特別選用硬度較高、酸度較夠的奇異果來取代檸檬,為的是調和出適中的酸甜口感,這一份單純使用糖、蘋果、鮮奶油與奇異果四項原料所製作而成的蘋果派,不僅蘋果香氣十足,還曾經有外國人在品嚐時,覺得吃到了自己家鄉母親的手藝,要知道,這種家鄉味,是用上原汁原味才做得出的味道。

而說到甜點,就肯定不會錯過生巧克力塔,這款難度不高,但其好吃與否,關鍵全在於各家比例拿捏的手藝。藍秋選用了來自德國的巧克力,內含70%的可可,甜中略帶些微苦味,以私房黃金比例調合鮮奶油、牛奶與可可,若說巧克力入口後融化極快,不如說可可的濃郁香氣一整個徘徊不去,值得坐下來,好好細細品嚐一番。難怪,大家總說,心情安撫得依靠甜點才行,那療癒效果可非比尋常,品嚐到動人的甜點,立馬領人入天堂,端看那滿足的笑容,就是最佳的見證!



撰文:鄭蕙質、攝影:沈仲達

本文刊登於 CMI 雜誌

聰明搭配四色食材










食譜設計與撰文:鄭蕙質
本文刊登於 ELLE 官網  www.elle.com.tw/health/recipe/eb01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啜飲醞釀

葡萄酒之精深學問,再浩瀚仍離不開其產區特性與釀造工藝,是兩者之相輔相成,成就了流芳難忘的經典佳釀。

甫接觸葡萄酒,便不得不先了解舊世界與新世界產區之間的差異。舊世界產區,以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擁有百年悠久釀造歷史的國家為主,依循著傳統釀酒技術,在規定的產區內使用特定品種來釀製葡萄酒,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等原產地特性(Terroir)。舊世界的葡萄酒,在品飲時能特別感受到產地的特色,品嚐到礦物性、松露、皮革等香氣,很適合陳年後飲用。而新世界產區則褪去了傳統的包袱,以創新求變為主,包含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等新興葡萄酒釀造國,初步會先在土地上嘗試種植多樣葡萄品種,最後再篩選出最為合宜者來進行量產,重點在呈現酒的個性與技術,故而品飲時以水果香氣最為出眾迷人,入口之變化常令人驚豔,較適合即時飲用。

風土環境 成就獨特韻味│The Unique Flavor Comes from Terroir
土壤與技術對於葡萄酒來說占有極重要的影響值,以位處大西洋與吉倫特河之間的法國聖朱里安產區(Saint-Julien) 為例,即使地理位置十分相近,南北的風土仍造就出截然不同的特色風情。如近南方的莊園所生產的 Château Ducru-Beaucaillou Saint-Julien 2009,其口感純淨且尾韻深長,像巴哈的古典樂,莊重中隱含奔放;而近北方莊園所生產的Grand Vin de Léoville du Marquis de Las Cases Saint-Julien Récolte 2010, 則如莫扎特的樂曲,優雅又精美,整體架構嚴謹細緻,品飲時就像與一位智者對飲一般。而在葡萄酒淵遠流傳的分級制度中,這兩款紅酒皆為二級酒莊所生產,其專業釀製工藝能降低外在環境的影響,每年所生產的酒款皆品質穩定,陳年後品飲則更具風味。

精細調配 打造傳世美酒│ Perfect Blend Brings up Great Wines
而在釀酒時,因為需要使用不同葡萄品種進行混和調配,通常一瓶內包含5項品種已屬極多,但此款產自教皇新城產區的經典葡萄酒─Clos de l'Oratoire des Papes Châteauneuf-du-Pape 2011, 卻是由14種葡萄品種所釀製而成,品飲風格富含層次,不僅帶有梨子與櫻桃的水果風味,還有肉桂、豆蔻的香氣及皮革氣息,口感柔順,且另有白酒可供選擇,其風味特質亦同屬極品。不過,瓶內裝的是學問,外瓶包裝則是藝術,此款酒標設計源自新藝術(Art Nouveau )風格,善用對比色系的搭配來創造不褪的永恆經典,每一瓶皆是得以傳世的佳釀。


受訪者:雷多明(Dominique Lévy )
法國政府農業爵士 (Officier du Mérite Agricole ) 、現任金醇臻品公司顧問

"一瓶葡萄酒是一個字、兩瓶是一個句子,三瓶便訴說了一個故事,愈深入了解葡萄酒,就愈能體會其生長環境的土壤特性。" -Dominique Lévy


採訪撰文:鄭蕙質、攝影: 王漢順。此文刊載於《LA MER海洋拉娜 2015冬季號》






聆賞 自然交織花藝之美

取材於自然,花藝與植栽成就了生活裡的美,而我們在如此的美好之中,也尋求著與自然共好。

SPACE & PLANTS │質物霽畫 李霽
李霽,一位植物空間設計師,空間與植物之於他,皆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身為一位擁有建築訓練背景的人,建築,是他背後重要的滋養,而這三年來,與植物相處的時光,則是一種醞釀,他持續摸索著各個空間的動線與其所敘述的個性,再依循著這些線索來選擇合適的植物或花朵,讓環境與生態在互動之間,拿捏了平衡,型塑出獨特的語彙,讓美學得以藉此被訴說。

思維偏向直覺型的李霽,對於自己的創作採用了一種緩慢的速度。對他來說,植物類創作極大多數仍舊是因應人的需求而生,如同生活中某種養份的供給,有其必要性卻仍舊需要被反思,所以如何適當運用這些來自大自然的元素,避免落入快速的消費機制,並且仍舊能從中透過雙手與感知,與環境進行對話,便是他持續思索著的概念。因而,每一場來到他面前的設計案,他不僅認真面對,更是細細咀嚼著每一個要件,經由整合,再刻劃出一次比一次精準的空間語彙。李霽,用這樣的緩,來表達自己對於生態的重視,而對於未來,他期望能夠從現在的身份出發,將生活、空間與植物相互揉合成為一體,那時大自然將不再是遠距之外,而在存在於每一個空間中,融入生活的每一次呼吸。

該以什麼樣的速度去累積植物計畫,並且思考在每一次執行中,所要累積與衍生出的價值是什麼,才是讓人能感到踏實的創作。』─李霽

REBORN & ENDURING│鹿森林 ‧ 實驗花廊
源自於大學時候的緣份,林央晶與An Ko兩個學習設計的人,因為興趣,便決定以花藝為媒介來持續創作,央晶是花藝設計師,An Ko則是影像與裝置設計師。問道為何取名鹿森林,其意義原來取自宮崎駿《魔法公主》動畫中的森林守護者──鹿,兩人希望藉此將守護自然的概念傳達出去,所以平時,除了依顧客需求量身訂製各式花藝及裝置作品外,也會鼓勵顧客到工作室參與創作,讓創作過程更為貼近使用者的需求,也讓顧客有機會貼近花藝植栽,了解這些植物的背景故事。

對央晶與An Ko來說,植物的生命其實很長,人們只是借了植物的一段時光,但永續的概念不能被遺忘,雖然大家都在使用大自然的資源,但在過程中是否得以抱持不同的心態,或進而以不同的型式來延續這些生命,這些都是他倆嘗試在做的事情。所以,央晶與An Ko會把從展場回收的植物花卉置放曬乾,一方面觀察乾燥後的花卉會產生什麼變化,一方面則是進一步運用在創作上,如從2015年夏天開始創作的「Second Life」攝影系列作品,便是使用這些回收媒材所創造的新生命,同時也是他倆最鍾愛的作品。透過花藝、攝影與裝置設計 ,在人與植物之間,央晶與An Ko期許自己成為一座橋粱,在傳遞美的同時,也連結起更多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褪下的鹿角,講述的是生命留下之後的過程,生活週遭正發生的事情不僅是創作靈感,也是創造連結的時刻。』─鹿森林‧實驗花廊

採訪撰文:鄭蕙質、攝影:石吉弘、圖片提供:質物霽畫、鹿森林。
此文刊載於 《LA MER 海洋拉娜季刊 2016 春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