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家董陽孜女士,長期以來,從個人展覽至近期頻繁跨界合作,希冀透過各種類型的展演,與當代社會傳達書法藝術之美麗與其重要性。
自八歲即開始學習書法、一生與書法為伍的董陽孜,為台灣重量級當代藝術家,近年來傾其心力,致力於推動文字藝術,為了讓現代人能貼近書法,她不斷地尋求書法與各界藝術語彙合作的可能,挑戰前人所未曾嘗試的創作,力求打動人心的藝術。
一個孩童,自幼與書法結下深緣
小學四年級時,董陽孜與家人遷居到台北,喜愛毛筆字的父親開始要求她與弟弟每日寫書法,兩百個小字、一百個大楷,兩人研著墨、聽著廣播,就這麼日復一日的寫著,也寫下了書法與她一生的不解之緣。在第31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紀錄片裡,她分享道「在我人生最低落的時候,我在幹嘛?我在我的工作室,我就把字拿出來,臨帖,完全讓我忘神,一坐下來,一下子時間就過了,假如有一天早上,讓我寫出來我要的東西,那是很快樂,真是很快樂。」直到現在,她仍舊每日早晨五、六點便起身寫字,往往寫到滿身是汗仍不停歇。
然而,在現下電腦網絡發達的時代,Email、簡訊、即時通訊軟體充斥在每個人的生活裡,鍵盤簡易了文字,拿筆寫字的重要性也就愈趨勢微,久而久之,字,如同是電腦裡的符號,用手寫字反而困難。董陽孜從這樣時代的演變中,深刻體會到書法之美與文化深度在這個社會逐漸斑駁的危機。她在受訪時說道:「現在的社會,大家喜好西洋文化,把名字洋化,在環境中我們也看見許多西方藝術品充斥,但為何中國的書法藝術,如此珍貴的文化,卻在這時候缺席?」她又急又憂,以自己的力量去突破框架,努力透過各種類型的跨界藝術合作,讓書法能夠以年輕人的語彙去溝通與表達,更從線條延伸出觸手,輕探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尚還留有的文化魂,使中國文化之美得以用不同的角度被體現,讓所有人感受到書法線條在生活中的各種可能。
一介女力,知其難而更愈為之
豎立在台北信義區、普普藝術家Robert
Indiana的《LOVE》大型雕塑,此作受到許多年輕人及國外遊客的喜愛,成為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對此董陽孜思考著,全世界只有台灣使用著繁體字,中文字這麼的美,她可以如何將字3D立體化,成為公共藝術。因此她開始尋覓木頭來打造《誠》字雕塑,運用風化木渾然天成的形狀,以自然的美來打造書法藝術之姿。最後,費時6年所完成的《誠》字雕塑總高2公尺、寬3公尺,左部渾厚穩當的言字採肖楠木,右部則是纏繞成形的紅豆杉,兩者以鋼與樹瘤連結而成一座草書雕塑。完成後董陽孜大力廣邀年輕建築師及藝術家共同創作展示的藝術空間,自2011年起,從高鐵烏日站做為起始,旅展全台十地,行跡遍佈車站到機場、都會到離島,成為移動中的雕塑,不只為社會帶來藝術的美感培養,還有「誠」這個字在中國文化中所代表的深刻意涵,提醒著每一個人心中有「誠」。今年她更將古木版「誠」雕塑翻製成銅雕,意欲讓這件藝術品能夠不受限制地流傳散播下去。
而年紀愈長,董陽孜也把字寫得愈大,意欲追趕時間,讓人不得不看見,不得不感動。而每一幅巨幅創作常需要多張宣紙拼貼來書寫,直到創作出令她滿意的作品為止,她還會將餘下來、拆解過後的單張宣紙,一張張個別的墨跡都收妥了,直到某天仔細端詳時,才發現每張墨跡雖不成字,卻都擁有各自獨特的線條韻律,成為她把線條舞動起來的靈感,讓這些源自每天練字的遺珠,也能夠化作珍珠。2011年,董陽孜與姚仁祿、陳綺貞、五月天阿信等創作者一同激盪創意,發展出《無聲的樂章》創作計畫,將一百幅的書法線條作為經緯,與藝文樂者交織出書法與音樂的合奏。並以這次經驗為基礎,精益求精,在2014年,將《無聲的樂章》中一百幅書法線條與爵士樂、現代舞與多媒體設計相互串聯,激盪出蕩氣迴腸的《騷》。
一個續集,開創全新的藝術里程
「騷」,取其字義,常聞道騷人墨客,不過現在一般更常被理解為悶騷、騷動這一類的形容,董陽孜邀請了知名舞蹈家布拉瑞揚與羅文瑾,多媒體設計陳彥任與三位傑出音樂家,透過融合爵士樂的即興、現代舞的張力與多媒體設計的對比,讓《騷》傳達出書法線條的現代感與無限可能,把書寫運筆時的疾與緩、隱藏在墨黑與留白之間的韻律,舞動了起來。最後,這一場跨藝合作的劇場演出在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造成轟動,一票難求,董陽孜跳脫出傳統,以創新型式為書法藝術創造了一種新的生命里程。
不過,對此董陽孜仍覺不過癮,經過一年的籌備,於2015年3月延續《騷》表演中所有元素,並將其往上再提升,打造出《騷┼》(SAO
PLUS),意圖讓觀眾直接置身於創作現場,感受更強烈的藝術撞擊。「這次許多朋友來看完表演之後,都會問我說為什麼沒有看見董老師的書法,他們想要看到的是字。可董老師其實想要跳脫出來,讓大家從筆畫去感受書法藝術,讓人在視覺上、在看完表演之後,能夠喜歡這樣的方式,然後開始想要拿起筆來」從2012年開始即與董陽孜合作的多媒體設計陳彥任說道。
一種精神,豎立後輩大眾的典範
有別於一般大眾的想像,認為表演都會事先預演,但董陽孜在《騷》與《騷┼》的表演中選擇了全然的即興,讓音樂、多媒體與舞者放下過往既有的想法,在表演裡每個人都有被看見的機會,共生一種新型的藝術。董陽孜,她不僅想讓大眾感受到生活中線條的存在,她同時也在無形之中,成為後輩藝術創作者的典範。負責《騷┼》編舞的驫馬劇團團長蘇威嘉在提到合作過程時便分享道,與董老師合作的這一次,打破了他對跨界藝術的想法,當未來有一天有機會與其它領域創作者合作時,他將帶著什麼都可以嘗試的精神,去開創各種可能。
放眼當代書法大家中,可說無人能出其左右,董陽孜卻稱自己是書法藝術家,是個喜愛書法的平凡人。但對於其它創作者及後輩們來說,她是一位很努力的藝術家,永遠都在挑戰著下一個極限,「董老師是個很豪爽的人,對於要做的事情就是很努力的去達成目標,她同時也是很低調的人,她不在鏡頭前寫書法,因為她不想把這件事變成是一種表演,書法是她生命歷程的對照,是內化的過程。」陳彥任說道。而對蘇威嘉來說,「董老師是個極度熱情的人,她對現在的環境帶有些不滿,很想要改變一些事情,她就用自己的方式,竭盡她所能,讓影響像漣漪,慢慢擴散出去。」
一份堅持,演繹文化之淵遠流傳
每一場演出,是生命的匯集將各界沖刷到一起,才能成就一段又一段廣為流傳的藝術佳話;一個機遇再加上一個選擇,則成就了影響偶然的必然,董陽孜女士,將她一生內化的藝術,結合了她生命的歷程,努力不懈地希望將書法這項文化藝術廣傳下去。「要讓這樣的文化得以傳承,除了教育體系的改變外,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讓書法、書寫的藝術與生活結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董陽孜的急促語調裡,我們不難發現一股滾燙的熱誠。何其有幸,在這樣的年代,擁有董陽孜這位書法藝術家,為了保留書法藝術之美而奔波挑戰,燃她一己之力去打動人心,鼓勵大家再次拿起筆來寫寫字。不知,您今天寫字了嗎?
董陽孜
台灣當代書法藝術家
自臨摹古代碑帖起始,書法創作中結合西方構圖的概念,將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書法融合,開創出如行雲流水般的獨特書法風格。
台灣的雲門舞集、康健雜誌、金石堂書店、新舞臺、台北車站等商標文字,文學作品《孽子》及記錄片《看見台灣》、電影《一代宗師》、《大稻埕》等片名字體,皆出自董陽孜之手。
採訪撰稿:鄭蕙質 攝影:石吉弘、《騷┼》劇照提供:自在工作室、《誠》圖片提供:天下文化提供 │此篇文章刊載於《The Costco Connection》No.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