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歷史之中重生─綠色走廊
自豐原市起點,一路有著美景相伴到東勢的「東豐綠色走廊」,隔絕了汽車穿越的馬路,是一條封閉式的腳踏車專用道路,道路全長大約十二公里,路況平坦安全,很適合全家人在晴朗的日子一同騎腳踏車踏青。而為了方便遊客,綠色走廊沿路皆有腳踏車出租店,讓人輕鬆便裝即可上路,那一路上豐富的自然生態,讓人能花香拂臉的享受騎車樂趣。
豐原市的朴子口,是整條綠色走廊地勢最低的地方,所以從這裡起點會遇到一段爬坡段,平日若不常騎車,可得注意騎完這一段後可能會有腿痠、俗稱鐵腿的情形發生。而順著地勢一路騎過去,靠近石岡水壩的水源處,有一座「舊山線花樑鋼橋」,站在橋上遠望,能些微見到921大地震所遺留下的斷層痕跡。離大地震發生已經十年過去了,人們從殘垣中重新建立新家園,在綠色走廊上,能看見歷史與新生交錯的痕跡。
不撓的客家韌力─五福園
在石岡鄉的食水嵙休閒農園裡,有遠東跨距最長的景觀膠合木橋──情人木橋,據說情人們一同走過這座木橋,戀情即能長久且終成眷屬,另外園區內還有養蜂人家在現場置放蜂巢,可供遊客觀賞找尋女王蜂;還有射箭、擠牛乳等遊玩設施。園區的商店街內則有販售當地盛產的水果,因應季節有甜柿、柑桔、寄接梨等,而靠近園區的「五福園」,是台中當地客家人經營的客家餐館,讓遊人能一嘗道地的客家風味。
五福園餐廳的老闆娘,本身也是921大地震災區的災民,但就是憑藉著客家人堅定不移的精神,在同是災區的石岡鄉重新建立家園,建立五福園這間客家餐館,讓當地人與來訪遊客能嘗到道地的客家美食。在介紹餐點時,五福園的老闆向我們解釋道:「因為早期客家人大多都務農,平日體能消耗量很大,所以食物調理口味會重得多,也因為客家人很勤儉,口味重的菜餚也容易配飯,就這樣形成了客家菜的特色。」老闆特別推薦店裡道地的古老封肉,肉質軟嫩不油膩,入口即化,搭配上客家招牌筍干,又香又下飯!另外還有以當地盛產各類香菇所料理的湯品,僅一碗湯即可嘗到各式香菇的不同口感,在冷冷的冬天裡來上一碗,暖呼呼的還讓香菇的營養幫忙增強抵抗力。
舊材新用的質樸之美─新社莊園
位於台中新社大坑風景區內的「新社莊園」,海拔高約500~860公尺,整個園區相當於37個大安森林公園,放眼望去一片綠意,還有滿園的美麗花草、歐式酒莊、庭園內的噴水池,讓人佇足在橋上賞景,周遭還有山嵐徐徐,如同踏入中古世紀的城堡莊園之中。興建於921大地震之後,新社莊園順著山勢建園,讓莊園被內建築能自然融入當地原有的環境之中,如此也得以保留其原始的風貌特色。更具特色的是莊園內所用建材,並非一般水泥建築,而是富與舊材新生命,將舊材重新應用,一磚一瓦以扎實的工法建製,在兼顧環保之中也為莊園增添粗獷樸實的一面。
新社莊園的視野廣闊,置身園裡如同被大自然所擁抱在懷中,而莊園內的花圃植栽,皆會因應季節做變化,讓每一次到訪的遊客都能擁有全新的體驗與感受,而經過細心規劃的步道,為得是讓遊客能在遊園的同時享受不同的景象。沒想到,在台灣也能置身於中古世紀的古堡莊園,無需遠遊即可享受異國風情啊!
揉藝術至生活之中─劦陶宛
離新社莊園不遠,鄰近一片靜謐的菇園,是日式風味濃厚的劦陶宛民宿。原地在921大地震前本是在經營工廠,而約末在三年前,劦陶宛的男主人陳榮吉先生與妻子興起經營民宿的念頭後,即開始請建築師繪製建築圖,原本對建築一竅不通的陳榮吉,從繪圖開始即與建築師細心討論,親身參與施工過程,每一條水平線、尺寸長度都再三檢查,為得是能順利砌成自己的家。
而劦陶宛的女主人,是陶藝創作家柳燕,舉凡劦陶宛的建築風格、室內擺設,皆是由女主人操刀,將陶藝帶進生活當中,像是民宿房內的洗臉臺、杯子等日常用品,到生活空間內的陶藝擺設,讓劦陶宛透出一種簡約的美感。受到女主人的影響,男主人陳榮吉先生也是陶藝愛好者,劦陶宛提供住宿旅客免費玩陶的服務,體驗玩陶、拉坯的DIY樂趣。
劦陶宛的民宿環境清幽,餐廳前廊的水池中有鯉魚漫游、成群的蝌蚪聚在一塊等著過冬,而前廊也備有座椅,可以一邊賞夜一邊與家人好友閒聊。緊鄰著餐廳的,是女主人的陶藝展示廳,來到這也能陶冶性情、享受藝術氣息,或是一家人在和室房內飲茶聊天,都不失為一種閒逸享受。隔日一早,說不定還能聽到旁邊小學升旗典禮上播放著熟悉的升旗曲式,以國歌來迎接新的一天!劦陶宛早晨附有中西式早餐,女主人悉心製作的中西式早餐中也附有盛產的水果,如此兼顧遊客的胃口與營養,讓人帶著滿足的心情離開。
綻於山的高接梨花─梨子文化館
在台中縣的東勢山上,有一座梨子文化館,成立於民國91年,同樣也是在921大地震之後,為了拯救東勢這高接梨的發源地,在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合力規劃所興建完成。梨文化館內陳列了高接梨的歷史傳承、梨產業的演進過程與高接梨的種植技術、採收時節等介紹,一揭高接梨的面紗,讓人了解每一位果農背後辛苦的培育過程。
高接梨,為梨山新世紀梨嫁接到台灣平地橫山梨(俗稱粗梨仔)的高品質梨種,是張榕生先生在民國六十五年時,當國內梨業受到外來高品質梨種衝擊、梨園逐漸被荒廢的時代,將新世紀梨的花芽嫁接到橫山梨樹上,產出比梨山產期還要早兩~三個月的高接梨,才挽救了橫山梨的命運。梨子文化館外的梨園,一年約需接枝7~8萬枝高接梨,果農會在冬至時開始高接,近年因蜜蜂有逐漸減少的傾向,所以過年期間會觀察天然授粉的狀況,進行人工授粉,在清明時「疏果」,以摘除過量的果子來控制品質,最後則是為梨子「套袋」,以防蚊蟲、日曬,更重要的是可以防農藥污染,最後則是在端午收成採梨,到這時候果農們才得以喘口氣。不過,此時也是他們進修充電的時刻,在每年八九月時,果農們會參與農會所舉辦的教學課程,以增進自身的技術與知識。
梨子文化館旁,是擁葉生態農場,一座建有農場卻仍舊講求生態平衡的空間,園內許多設施都有自己特別的名字,像是老爸倉庫、山中愛戀廚房等,平時還有提供遊客玩陶與生態講解的服務,採收季節時也會對外開放採果(採收季節:高接梨6~7月,龍眼8月,橫山梨8~9月,甜柿10~12月,紅柿8~9月)。這海拔約650公尺的擁葉生態農場,曾是日據時代的軍事哨台,視野廣達360度,可俯瞰大甲溪與大安溪,是享受山上新鮮空氣又兼具賞景休憩的好地方。
撰文:鄭蕙質 攝影:沈仲達、沈孟達 此文刊載於大金Life
& AI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