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純粹初心 成就台灣真實紀錄:齊柏林 

Costco會員齊柏林,從事空中拍攝近30年,三年前完成台灣首部以高空攝影來記述這片土地真實面貌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期間引發了國內外廣大迴響,而這部片的影響力,時至今日仍如漣漪一般擴散,從台灣這片土地到國際之間。

創作有時候是一條孤獨的路途,而齊柏林選擇了高空拍攝,其中的艱辛歷程更是外人難以想像,但他自認幸運,一直以來都獲得許多人的支持。從求學時期就對攝影傾心的齊柏林,畢業後曾一度從事商業攝影工作,到後來進入公職,又在自己即將邁進知天命的年紀時,放棄了優渥的退休金,一頭鑽進高空影片拍攝的世界,傾盡一身所有去成就《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而在這另類拼命三郎的背後,其出發點卻單純如一:從空中認識自己的家園,為這片土地留下紀錄。

攝影,改變了他的一生
就讀高工時期便發現攝影是自己興趣的齊柏林,當時就很喜歡拍照,也買書自學,還會去租暗房洗照片等,很早就將攝影嗜好培養成技術類工作。不過,回憶起初入社會的時候,齊柏林說了:「我是技職教育出生,剛出社會時非常惶恐,因多數公司都會先看你的學歷。但我很幸運的是,我常去參加各種攝影比賽,也經常得到第一名,讓我從攝影裡找到自信,這點非常重要。」而這份自信,便成為他心底篤定的根基,像是風向球一樣,指引著他未來的路。

當時是民國77年,與多數人一樣,他多方去嘗試金融類工作,但又不得其門而入,後來便去應徵攝影助理,是天份與努力為他加乘,半年後便被拔擢為攝影師,因拍攝主題多元,也是這個時期開啟了他空拍的契機。晨昏顛倒的生活,讓傳統公務員的父母很不習慣外,他自己也在擁擠的工作排程中,忽略了攝影的樂趣。因而在兩年後,為了安父母的心,在房地產最發達、商業攝影正要蓬勃發展的年代,他報考了公職。

進入公職,齊柏林起初只負責例行性事務,在閒暇之餘才進行空拍相關業務。他說:「我把空中攝影當成是自己要做的事情,其緣由十分簡單,我從空中才開始認識自己的家園,而這片土地,是我們在地面上無法一窺全貌的,但飛到空中後,全都一目瞭然。」而即使空中拍攝要面臨的挑戰與風險,遠遠超過一般人想像,有懼高症的齊柏林,卻仍舊熱愛無比,曾經幾度告誡自己不要再飛了,但每天早上又忍不住要看全台的天氣預測,天氣一好,就又有想拍攝的衝動。齊柏林笑著解釋:「我一直覺得記錄是很有意義的事,最初就設定要讓大家在50年後看見這些照片,因為紀錄是一代傳一代的接續,尤其是為自己的土地作紀錄,更是竭盡全力去做。」

天災,成了關鍵決定
在某機緣下,看過國外的空拍影片與畫面後,齊柏林發覺平面空拍已無法滿足他對攝影的追求,但礙於國內並沒有這樣的資源,這個追求就成了種子,埋在他心裡。而曾經在20032004年舉辦全台最大型攝影展的他,也常受邀到各大專院校演講,從中他發現其實多數人並不認識台灣,這個環境發生了什麼質變,哪些地方需要被關心,大家都不知道,而更令他憂心的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多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在台上演講著,學生在台下打瞌睡。提及當時,齊柏林說「聽眾在睡覺,對演講者來說是很挫敗的事,但也因而引發我去思考,意識到大家接受訊息的來源已經改變,大家開始會看視頻,不見得要再靠書本或演講,是這樣開啟了我拍紀錄片的計畫。」

但礙於公務員身份無法拍攝紀錄片、考量到再沒幾年就可以退休領終身俸,還有這看似冷門不賣座的題材等理由,都對著他潑冷水。直到20097月,在他拍攝意念最強烈的時候,他一次投入了300萬的積蓄,從國外租借空中攝影設備,用三天的時間把台灣繞了一圈,飛行30小時,拍攝1000分鐘的素材。齊柏林說:「當時覺得這樣就可以拍攝《看見台灣》了,但後來發現,全部只能剪出一段5分鐘的短片,因為不了解紀錄片的內涵,加上不會剪輯,拍出來的東西很漂亮卻缺乏深度,覺得非常痛苦!」

沒想到,時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台灣遇上了嚴重的莫拉克風災,齊柏林在第一時間飛進災區,卻發現自己在一個月前拍到的美麗台灣,一個月後就這樣破碎了。空拍這麼多年來,他第一次在飛機上掉下眼淚,他說:「美麗的風景是台灣最大的驕傲,但觸目所及都是密密麻痲的土石流,都是被摧殘與破壞的景像,我覺得這真的要讓大家知道,不能再等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紀錄片。」原先整整猶豫掙扎了一年的時間,齊柏林終於在此刻作下了決定,辭去公職,投入紀錄片的拍攝。

時間,蘊釀出新的迴響
有了第一次試拍失敗的經驗之後,他這次決定先做足功課,一一拜訪業界的傑出導演與製片等,期望能夠從中補足拍攝的知識。但高空攝影與電影截然不同,沒有腳本外,還必須在機艙的狹小空間中,身兼導演與攝影師等身份,甚至許多畫面只有一次的拍攝機會。因此,他再度拿出自學的精神與毅力,花了約100小時的飛行時數去熟悉整個空拍系統的拍攝與運鏡模式。100小時飛行時數意謂著什麼呢? 除了冗長的拍攝時間外,還代表著900萬的直升機租賃費用,等同於在開拍前,他就先繳了高昂的學費,對於攝影抱有高標準的齊柏林,以理所當然的口吻解釋說:「當時拍的時候就決定不只拍給一般人看,更要獲得同業的肯定。」

背後這些看不見的堅持與付出,讓《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在國內外造成轟動。原先只是齊柏林基於個人對於土地的情感與使命感,想為現在的台灣留下樣貌所做的一件事,卻在國內引發更多人積極去認識這片家園與土地,進而投入環境保育等相關工作;許多學校也將此片列入必看紀錄片之一,對此齊柏林說:「在未來的510年後,等這些孩子們長大了,會更懂得珍惜與守護這片土地,這就是這部影片最深遠的影響力。」

剎那,記錄下歷史的軌跡
許多人在欣賞完《看見台灣》後,便引頸期盼續集的誕生,而在構思著續集的架構與內容時,齊柏林再度與掙扎照面,他面帶難色地說道:「《看見台灣》是我經過長時間拍攝與觀察這片土地,很自然純粹所剪出來的影片,但續集對我來說就有難度,因為前面的這個成績成了一個門檻,想超越卻又覺得不太可能。所以最終,我想還是要回到初心。」對他來說,原先1.5小時的影片時間,的確很難將台灣的環境議題講得清楚,但當《看見台灣》到世界各地去放映的時候,許多人給他的鼓勵與回饋,更讓他相信環境議題無國界,要從區域性來看。

因此,就台灣地理位置為東亞區重要樞紐來說,齊柏林認為我們需要與鄰近國家的議題進行交流。《看見台灣》續集除了將講述這座島嶼的生成、台灣人遷徙的歷史與環境議題外,也會將這個區域現在的實際案例記錄下來,並同時借鏡其他國家的作法。三年來隨著巡演繞了世界多國的齊柏林得到了一個心得:「原來全世界的人都在關心環境議題,而其實台灣的垃圾分類作得非常好,都受到國外的讚譽,也希望能夠透過影片去行銷台灣,讓世界更多地方來認識台灣。」目前新片的整體架構已大致完成,預計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開始拍攝。
而除了續集開拍的這個計畫,關於未來,齊柏林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將他空拍台灣近30年的照片建置成「愛台灣吧itaiwan8.com」線上空拍影像資料庫,從早期的幻燈片到後來的數位影像,初估便約有70萬張之多,他說:「以前,只想著這些照片因為時間所產生的歷史價值,但這兩年在跑世界巡迴時,就覺得可以把影像整理起來,讓更多人看到這20幾年來不同年代的變化。」目前資料庫已建置約一萬張數位影像,已於月份正式上線,全網站採中英對照,跨國界也跨語言,正如齊柏林所說:「按下快門的剎那,就變成歷史的紀錄了。」而這個網站,便是讓全世界的人,一同見證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進程。

採訪撰文:鄭蕙質、攝影:陳忠正
此篇文章刊載於The Costco Connection No. 16  Cover Story (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