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啜飲醞釀

葡萄酒之精深學問,再浩瀚仍離不開其產區特性與釀造工藝,是兩者之相輔相成,成就了流芳難忘的經典佳釀。

甫接觸葡萄酒,便不得不先了解舊世界與新世界產區之間的差異。舊世界產區,以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擁有百年悠久釀造歷史的國家為主,依循著傳統釀酒技術,在規定的產區內使用特定品種來釀製葡萄酒,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等原產地特性(Terroir)。舊世界的葡萄酒,在品飲時能特別感受到產地的特色,品嚐到礦物性、松露、皮革等香氣,很適合陳年後飲用。而新世界產區則褪去了傳統的包袱,以創新求變為主,包含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等新興葡萄酒釀造國,初步會先在土地上嘗試種植多樣葡萄品種,最後再篩選出最為合宜者來進行量產,重點在呈現酒的個性與技術,故而品飲時以水果香氣最為出眾迷人,入口之變化常令人驚豔,較適合即時飲用。

風土環境 成就獨特韻味│The Unique Flavor Comes from Terroir
土壤與技術對於葡萄酒來說占有極重要的影響值,以位處大西洋與吉倫特河之間的法國聖朱里安產區(Saint-Julien) 為例,即使地理位置十分相近,南北的風土仍造就出截然不同的特色風情。如近南方的莊園所生產的 Château Ducru-Beaucaillou Saint-Julien 2009,其口感純淨且尾韻深長,像巴哈的古典樂,莊重中隱含奔放;而近北方莊園所生產的Grand Vin de Léoville du Marquis de Las Cases Saint-Julien Récolte 2010, 則如莫扎特的樂曲,優雅又精美,整體架構嚴謹細緻,品飲時就像與一位智者對飲一般。而在葡萄酒淵遠流傳的分級制度中,這兩款紅酒皆為二級酒莊所生產,其專業釀製工藝能降低外在環境的影響,每年所生產的酒款皆品質穩定,陳年後品飲則更具風味。

精細調配 打造傳世美酒│ Perfect Blend Brings up Great Wines
而在釀酒時,因為需要使用不同葡萄品種進行混和調配,通常一瓶內包含5項品種已屬極多,但此款產自教皇新城產區的經典葡萄酒─Clos de l'Oratoire des Papes Châteauneuf-du-Pape 2011, 卻是由14種葡萄品種所釀製而成,品飲風格富含層次,不僅帶有梨子與櫻桃的水果風味,還有肉桂、豆蔻的香氣及皮革氣息,口感柔順,且另有白酒可供選擇,其風味特質亦同屬極品。不過,瓶內裝的是學問,外瓶包裝則是藝術,此款酒標設計源自新藝術(Art Nouveau )風格,善用對比色系的搭配來創造不褪的永恆經典,每一瓶皆是得以傳世的佳釀。


受訪者:雷多明(Dominique Lévy )
法國政府農業爵士 (Officier du Mérite Agricole ) 、現任金醇臻品公司顧問

"一瓶葡萄酒是一個字、兩瓶是一個句子,三瓶便訴說了一個故事,愈深入了解葡萄酒,就愈能體會其生長環境的土壤特性。" -Dominique Lévy


採訪撰文:鄭蕙質、攝影: 王漢順。此文刊載於《LA MER海洋拉娜 2015冬季號》






聆賞 自然交織花藝之美

取材於自然,花藝與植栽成就了生活裡的美,而我們在如此的美好之中,也尋求著與自然共好。

SPACE & PLANTS │質物霽畫 李霽
李霽,一位植物空間設計師,空間與植物之於他,皆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身為一位擁有建築訓練背景的人,建築,是他背後重要的滋養,而這三年來,與植物相處的時光,則是一種醞釀,他持續摸索著各個空間的動線與其所敘述的個性,再依循著這些線索來選擇合適的植物或花朵,讓環境與生態在互動之間,拿捏了平衡,型塑出獨特的語彙,讓美學得以藉此被訴說。

思維偏向直覺型的李霽,對於自己的創作採用了一種緩慢的速度。對他來說,植物類創作極大多數仍舊是因應人的需求而生,如同生活中某種養份的供給,有其必要性卻仍舊需要被反思,所以如何適當運用這些來自大自然的元素,避免落入快速的消費機制,並且仍舊能從中透過雙手與感知,與環境進行對話,便是他持續思索著的概念。因而,每一場來到他面前的設計案,他不僅認真面對,更是細細咀嚼著每一個要件,經由整合,再刻劃出一次比一次精準的空間語彙。李霽,用這樣的緩,來表達自己對於生態的重視,而對於未來,他期望能夠從現在的身份出發,將生活、空間與植物相互揉合成為一體,那時大自然將不再是遠距之外,而在存在於每一個空間中,融入生活的每一次呼吸。

該以什麼樣的速度去累積植物計畫,並且思考在每一次執行中,所要累積與衍生出的價值是什麼,才是讓人能感到踏實的創作。』─李霽

REBORN & ENDURING│鹿森林 ‧ 實驗花廊
源自於大學時候的緣份,林央晶與An Ko兩個學習設計的人,因為興趣,便決定以花藝為媒介來持續創作,央晶是花藝設計師,An Ko則是影像與裝置設計師。問道為何取名鹿森林,其意義原來取自宮崎駿《魔法公主》動畫中的森林守護者──鹿,兩人希望藉此將守護自然的概念傳達出去,所以平時,除了依顧客需求量身訂製各式花藝及裝置作品外,也會鼓勵顧客到工作室參與創作,讓創作過程更為貼近使用者的需求,也讓顧客有機會貼近花藝植栽,了解這些植物的背景故事。

對央晶與An Ko來說,植物的生命其實很長,人們只是借了植物的一段時光,但永續的概念不能被遺忘,雖然大家都在使用大自然的資源,但在過程中是否得以抱持不同的心態,或進而以不同的型式來延續這些生命,這些都是他倆嘗試在做的事情。所以,央晶與An Ko會把從展場回收的植物花卉置放曬乾,一方面觀察乾燥後的花卉會產生什麼變化,一方面則是進一步運用在創作上,如從2015年夏天開始創作的「Second Life」攝影系列作品,便是使用這些回收媒材所創造的新生命,同時也是他倆最鍾愛的作品。透過花藝、攝影與裝置設計 ,在人與植物之間,央晶與An Ko期許自己成為一座橋粱,在傳遞美的同時,也連結起更多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褪下的鹿角,講述的是生命留下之後的過程,生活週遭正發生的事情不僅是創作靈感,也是創造連結的時刻。』─鹿森林‧實驗花廊

採訪撰文:鄭蕙質、攝影:石吉弘、圖片提供:質物霽畫、鹿森林。
此文刊載於 《LA MER 海洋拉娜季刊 2016 春季號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2015桃園國際城市紀錄片影展暨徵件活動 頒獎典禮側寫

228連假到馬祖新村欣賞日本山形紀錄片之後,這次我又去到同個地方,參加桃園國際城市紀錄片影展暨徵件活動的頒獎典禮。當天,除了入圍決賽的團隊都有到場分享感言外,桃園市長鄭文燦與諸多業界資深導演都有至現場,現場非常熱鬧又溫馨。

紀錄片因為與劇情片不同,主要在描述真實事件與情感,獲選第一名的《桃出一片天》的導演分享說,因為被攝者的願意,才能成就出一部部珍貴的影片,所以要鍾心感謝被攝者。還有拍攝《Pangcah到底》的羅正皓,一直以來都在原住民與漢人身份間排徊的他,對於這部影片,他只希望能夠陪伴到曾經受過傷的人,只要作到陪伴這件事,就夠了,聽到這,我再次體會到陪伴這件事的重要性!還有獲選第二名的《姐姐找工作》,描述她患有精神障礙的姐姐,移居桃園後在生活與工作上出現的曙光與改變,導演在致詞時不停說道,姐姐不是家醜,是我們家的驕傲。這不僅讓我想到,當我們在無意間用態度、言詞、影像或文字在描述精神障礙者的時候,會不會帶有偏頗而不自知,我們總說人生而平等,但反觀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我們還能說出,人生而平等這種話嗎?

對我來說,從一個觀者的角度去看紀錄片創作,我仍舊無法揣摩出他們內地裡的心思,因為這一路下來所飽受的辛苦與挫折,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體會或是堅持的。但就是有這麼一群人,比一般大眾先懂得了紀錄片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願意,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也讓我們能僥倖安穩坐在觀眾席上,略嘗人生百態的滋味。

這次到馬祖新村的時候,正好天氣晴朗溫暖,我便四處走走看看,當年的眷村,現今留下的是舊式的建築與守護的大樹。那歷史走過的痕跡如此珍貴,此地若是能被好好保存下來,相信對於未來影視拍片或是古績留存,都會是一件幸事。



一走進桃園光影電影館,就先看到影展活動的海報文宣。

現場參與人士眾多,座無虛席,連兩旁的走道都站滿人。

市長鄭文燦在致詞時也表示,未來桃園會常態性舉辦這類活動,讓桃園成為紀錄片之重鎮!

入圍決賽者與市長一同大合照!紀念這難忘的一刻

市長此次特別準備別緻小物,送給大家!


商周工作夥伴們與吳導一起合影留念!

桃園城市 紀錄片影展 開幕

紀錄片對我來說,一直都是挺陌生的,直到這兩年遇見《看見台灣》《薩爾加多的凝視》與《行者》,這才在我心裡投下了震憾彈,那種真實感像是時間的定格,讓人得以在影像的框格裡看見或體會,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還有書寫不盡的人生百態。

所以,228連假的時候,我搭了火車去中壢,參加在馬祖新村光影電影館舉辦的桃園城市紀錄片國際觀摩影展,想要再多了解紀錄片一些。這次影展除了會播放多部國際與台灣的優秀紀錄片外,開幕式還特別邀請了「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藤岡朝子女士,分享她25年來投入在影展中的珍貴經驗。藤岡朝子說她非常熱愛紀錄片,因為影片總有播畢的時候,但人生還要繼續,你不知道影片裡的某一個片段,會不會就正好是觀者日後生活裡的一種鼓勵。她還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所提倡的概念為例,說道未來將是透過藝術、文化與創意來讓一座城市變得更加美好,那過往強調的效率與速度,都將逐漸被取代,「我們所擁有的已經足夠了,能夠讓我們快樂的,是來自於我們的心,還有與人之間的關系。」今年已經五十歲的她,語氣輕柔卻好有力量。

現場吳乙峰製作人還提到,有位老伯在馬祖新村看了一個多月的紀錄片後跟他說,他回家再也沒辦法看電視台的連續劇了。原來,紀錄片真的能帶給人更為深層的影響,難怪吳乙峰會說紀錄片是社會的重要良心,也是在給下一代更好的文化。我深深的體會到,能夠透過影像去看見過往,無論是人、事或物,那是我們這些觀眾的無比幸運,倘若我們心底有留下一絲漣漪,那也是對生命的某種滋養吧!



藤岡朝子女士認真的與觀眾們分享山形紀錄片影展的發展點滴

藤岡朝子女士說,山形因為位處地區較為偏僻,反而保留住發展紀錄片的純粹。

當天商周執行長、導演吳乙峰、藤岡朝子、桃園市文化局主秘等皆有出席。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桃園國際觀摩影展 在紀錄片中瞰望世界

迥異於一般的劇情片,紀錄片是土地與世代交會的留存記錄,也可說是用影像為一座城市書寫故事,對於精神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桃園市政府連續三年推廣紀錄片相關活動,並再次舉辦紀錄片國際觀摩影展,讓更多人得以從中獲得啟發,得到不同的想法與思維。

以打造紀錄片文化城市為使命的桃園市政府,此次所舉辦的「桃園城市紀錄片國際觀摩影展」,於227日假中壢馬祖新村桃園光影電影館進行開幕式,期冀透過 此影展之交流,引領更多人進入紀錄片的世界。現場還特別邀請到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藤岡朝子與台灣知名製作人吳乙峰,分享與交流兩人多年來的深厚 經驗;此外,桃園市政府也希望藉此汲取山形國際影展的成功經驗,讓桃園市在未來成為紀錄片創作者的國際交流平台。開幕當天並播放有《起司與蟲》、《活在三 里塚》等入圍山形影展的優質紀錄片,次日亦同樣有紀錄片放映與業界資深人士映後座談的活動。

創造力是城市未來發展指標
位於日本東北地方、臨日本海的山形縣,與桃園其實擁有許多共通點,如藤岡朝子在開幕式上所提 到,兩座城市皆鄰海、都是盛產水果之都,而紀錄片就好比與水果一般,都是經過成長過程才結成的果實。而與吳乙峰製作人相識多年的她,負責山形影展之策劃有 25年之久,是一位非常熱愛紀錄片的人,她並於席間分享山形縣發展為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歷程點滴,更談論到藝術、文化與創意是使一座城市更加美好的要素,期 許山形縣與桃園市皆能成為「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吳乙峰則於席間談到,紀錄片要點在於對話,同時也是在給下一代更好的文化,因此需要累積不同的題材,而桃園這座年輕城市便正好擁有珍貴的多 元特質,不僅非常適合紀錄片的發展與歷程累積,加上政府願意挹注資金,讓更多素人能夠有機會接受訓練,更是成就紀錄片「牽成後輩」的重要傳承,他並相信紀 錄片這顆種子,將來一定會在桃園茁壯與綻放,就如同桃園市政府的遠景盼望,讓這片土地的各式樣貌,在紀錄片的影像中,在世代演變的輪軸裡,仔細地被敘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IndepArticle.aspx?id=28047